英国历史充满着想象力丰富的神话传说,而美国故事更注重传播道德。
要是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哈克贝利·费恩(Huckleberry Finn)分别代表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好奇的事实:一个用魔杖战胜了邪恶,另一个漂流到远方,捍卫社会正义。在儿童文学领域,全心全意为儿童着想才是本质,而这两个文学人物,一个是在苏格兰高原地带的寄宿学校学习的男巫,另一个则是赤脚的男孩,顺着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遇见不少骗子、赏金猎人和小偷。两个人物都是孤儿,都在英语儿童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很显然,两个故事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
英国是个不大的岛国,却是儿童文学畅销书的聚集地:《风语河岸柳》(The Wind in the Willows)、《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彼得·潘》(Peter Pan)、《霍比特人》(The Hobbit)、《詹姆斯与大仙桃》(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还有《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幻想。同时,同样在儿童经典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美国,其作品中却没有那么多魔法元素。像《大森林里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鹿苑长春》(The Yearling)、《小妇人》(Little Women)和《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这些作品都是由于真实描写了美国村庄和农场的日常生活,而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英国儿童来到温暖的壁炉前,一起听魔剑和会说话的熊的故事,那么美国儿童就会坐在母亲的膝头听故事。在故事里的世界,生活十分艰难,服从最重要,并且故事十分强调基督教道德观的价值。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英国人的方式无疑满足了儿童文学的需要。儿童文学是为了满足儿童的想象而存在的。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要追溯到两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哈佛儿童文学与民间风俗教授玛利亚·塔尔塔(Maria Tatar)认为,首先,英国人吸收了来自异教的民间传说,而且,英国起源的传说就是男巫教导年轻国王的故事。从梅林(Merlin)到麦克白(Macbeth),传说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塔尔塔说:“在英国人不停地描述这个魔法世界时,更加实际的美国人只关注土地的开发价值”。信奉新教的美国人强调职业道德,所以像《波丽安娜》(Pollyanna)和《小火车头做到了》(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这类的故事里都能看到。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儿童文学名誉教授杰里·格里斯沃尔德(Jerry Griswold)认为,美国人也写幻想作品,但方式和英国人完全不同。《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中,小女孩多萝西(Dorothy)揭露伟大又强大的奥兹国王就是个骗子,对此格里斯沃尔德说:“美国故事深深植根于现实主义,连幻想作品都是如此。”
美国的幻想作品风格不同:它们的结尾一般都具有道德教化意义,比如苏斯博士(Dr. Seuss)的惊世之作,描写了一只笨笨的小象霍顿(Horton),他的口头禅是:“不管一个人多渺小,他都是人”,还有“我说的就是我想的,我想的就是我说的。大象百分百忠诚”。甚至在《戴帽子的猫》(The Cat in the Hat)中,妈妈一回家,家里就恢复了秩序和平静。在《绿野仙踪》彩印本的结尾,有这样的话:“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过家”。《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一书中,麦克斯(Max)冷静下来,起航回家,控制他的脾气,而野外也恢复了平静。
两国的地理特征也是影响因素:英国依旧保持着乡村旧貌,古老的城堡林立,安逸的农场遍野,这给予了英国童话创作的土壤。塔尔塔认为,英国人意识到了本土田园风光的魅力:“想想比阿特丽特斯·波特(Beatrix Potter)在灌木篱墙下与小兔子们私语,或是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A. Milne)笔下的《小熊维尼:百亩森林新历险》(Winnie-the-Pooh wandering the Hundred Acre Wood),我们就一目了然。”无独有偶,J·K·罗琳(J.K. Rowling)笔下哈利·波特就读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位于苏格兰高地上,那里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荒郊野外。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描写古老的石墙花园、沉睡的河流,牛津大学里没人发现的走廊,这些构成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异想天开的情节。
相反,美国狭长的街景并不怎么安逸舒适,也不怎么有人性,当然更不会闹鬼。作品中的人物所存在的世界里,有尊贵的紫金山,有结满果实的平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是存在的:《布莱迪的大峡谷》(Brighty of the Grand Canyon)里的驴,《让路给小鸭子》(Make Way for Ducklings)中关闭交通的波士顿警察,以及《又丑又高的莎拉》(Sarah, Plain and Tall)中的新娘,她写信给居住在中西部农场的孩子,给孤独的孩子们带去爱。这些作品里,没有恶龙,没有魔杖,也没有玛丽·波平斯(Mary Poppins,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