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

作者:爱新闻 吕茜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2-29 17:00:54

不过,这样的套路并不只出现在电影、小说或者像《国土安全》(Homeland)和《谋杀》(The Killing)这样的电视剧里。朋友家9岁的孩子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构思出了这样的故事:

一家人非常向往去度假。母亲为了挣钱付房租而不得不放弃了假期。孩子们发现了埋在花园里的藏宝图,决定按着地图去寻找藏在树林里的宝藏。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被人追赶,但最终找到了宝藏,一家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假期。

为什么孩子会无意识地重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延续的故事模式?为什么在自发写作的情况下,孩子故事中所展现的结构会与之前几代人如此相似?为什么我们都会在非常相似的故事中继续我们的故事?这也许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在复制上一代,建立起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种模式无处不在。然而,我们依旧能够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共同的框架也丝毫无损故事持续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和乐趣。

讲故事是有框架的。故事的框架主导着故事的讲述方式,它的历史远在文艺复兴之前,甚至能追溯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这种令我们不论是在家还是在机场都会贪婪地读下去的故事结构,或许都有一个通用的原型。

记录艺术的人大都不是艺术家:这是错误的。——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

探索通用的故事结构由来已久。从20世纪早期的布拉格学派到俄国形式主义,从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批评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到克里斯托弗·布克(Christopher Booker)的《七个基本情节》(The Seven Basic Plots),很多人试图了解如何来讲故事。在我工作的领域,这是个名副其实的产业,成百上千的书籍与电影剧本创作有关(关于电视剧剧本的却很少)。我读过大部分,但我读的越多,下面两个问题就越是困扰着我:

1. 大部分书都总结出了完全不同的体系,却都声称自己的版本是讲故事的唯一方式。他们怎么可能都声称自己是对的呢?

2. 没有一本书问一问“为什么?”

有些书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很多书具有有价值的见解,所有的书都热衷于告诉我们如何满怀激情地坚持做到“第12页一定要有煽动性事件”,但是他们都没有解释原因。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觉一切太过疯狂:如果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怎样做”就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然而,如果你想要自己找到答案,就会意识到这些理论中,虽然有些看似很精辟,却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可靠。是上帝让煽动性事件在第12页出现,或是英雄的旅程要分为12个阶段?当然不是了:它们只是故事构造。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那些书里的规律确实存在,否则就没有理由太把这些人当真。他们就像是蛇油的推销员,只是站在前台推销产品罢了。

成年之后,我几乎一直在讲故事。我有一些作品非常荣幸地在英国电视台广受好评。我创作的故事情节有两千多万的阅读量,我也密切参与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帮助修改了一些戏剧性的景观。我一直在这个行业中工作着,无论是艺术片还是主流节目,我都一样喜欢。而讲的故事越多,我就越意识到,这些情节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观众对特定事物的要求,是非常一致的。

八年前,我开始读与讲故事相关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咨询合作过的所有作家,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中有人接受三幕式结构,而有些人并不认同——不认同三幕式结构的作家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运用了它。一些作家用四幕式结构写作,有些用五幕式。而其他作家则表示,根本没有固定的形式。有些作家有意识地从编剧手册中学习,而其他人却将结构理论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我读到的每一个好剧本都有一个统一的因素。无论作者是创作新手还是多奖作家,都有一样的基本结构特征。

这相似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一再出现?通过探寻这两个问题,我找到了历史的答案。我很快发现,三幕式结构并非源自现代,而是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我还发现,由于观众注意力降低和幕布的发明,才有了现代架构。或许更有趣的是,从19世纪的法国戏剧家维欧勒·斯克里布(Eugène Scribe)和德国小说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Gustav Freytag)到莫里哀(Molière)、莎士比亚和约翰逊(Jonson),五幕式结构戏剧的历史把我带回了罗马时代。我开始理解,如果真有一个原型,它不仅需要适用于所有的电影剧本,还要适用于所有的故事。作者要么用同一个模式来讲故事,要么就完全没有模式。如果讲故事真有通用套路,那一定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