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到故事结构,作者们真正需要了解多少?这是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的电影理论:
你必须要把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非将其束缚,让人去适应故事,适应生活,适应情绪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我们面临的诅咒是,电影行业中有80%的从业者是“半瓶醋”。你身边肯定有人读过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和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如今他们跟你提起的都是英雄的旅途,而你只想让他们闭嘴。
德尔·托罗的观点代表了许多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很多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结构研究是对其能力的背叛,就好比是庸人寻求替代的缪斯。他们认为,这种研究只会以一种方式结束。戴维·黑尔(David Hare)说的很清楚:“观众会感到单调无聊。观众厌倦了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式的电影,厌倦了这些表演、弧形拍摄手法以及个人征程式的故事。拜约瑟夫·坎贝尔所赐,千篇一律的东西太多了,观众会感觉愤怒和冒犯。现在,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在这一体系之外。”
在好莱坞,对形式边界的提出贡献非常大的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进一步表示:“三幕式结构是每个人似乎都在坚持使用的固有电影剧本结构。我并不感兴趣。我真的认为自己比大多数编剧更关心结构,因为我认真思考结构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抗议太过了,黑尔的《锌床》(My Zinc Bed)和考夫曼的《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都是传统故事形式的绝佳代表。然而,他们对其十分厌恶(我认为愤怒暴露了他们真实的想法)。他们声称自己厌恶这种结构,却又忍不住去用。
所有的故事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模板,作者根本没有办法去选择所要使用的结构。他们所必须遵循的物理、逻辑和形式规定都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这就是编剧的关键吗?下这样的结论时也要当心,严格遵守秩序、说明和目录,这也是传统模式爱好者一贯的做法。否认叙事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特殊性,风险几乎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中毫无价值的卡索邦(Casaubon)一样大,他在解释生活的时候放弃了生活。我们总想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套用一个复杂的难题。
但是规则的确存在。《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和《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的编剧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认为:“真正的规则就是戏剧的规则,是亚里士多德的规则。而假的电视规则,就是愚蠢的电视台高管告诉你的,‘你不能这样做,你得在这里用三幕式,在那里用五幕式’。 这话太蠢了。”索尔金认为,所有伟大的演员都知道,他们应当对制作工艺有所了解。任何形式的艺术组合,就像语言一样,都有不一样的语法和结构,这也是人类思想最美妙和复杂的体现。
作家根本不需要理解结构,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最棒的作家都有令人惊讶的能力,无意间就能架构起故事的轮廓,就像9岁时那样,这些都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
毫无疑问,这些规则是有帮助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简洁明了地指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没有对时间和音调的认识,弹出的钢琴就不好听;但约定俗成的规则并未限制住贝多芬(Beethoven)、莫扎特(Mozart)和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即使你要打破规则(为什么不应该打破呢?),你也要先有坚实的基础。就好比抽象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和未来学家这样的现代主义先驱们,他们冲破规则之前都是具象绘画大师。他们必须知道限制是什么,才能打破它。艺术评论家休斯·罗伯特(Robert Hughes)认为:
毫无例外,近百年来每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从修拉(Seurat)到马蒂斯(Matisse),从毕加索(Picasso)到蒙德里安(Mondrian),从贝克曼(Beckmann)到德库宁(de Kooning),都曾属于(或钻研于)学院派绘画。与现代主义斗争多年的传统绘画,原本就是是现代主义取得成就的基础。只有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他们才得以进行突破……蒙德里安用他苹果树之美的经验,开创了几何图形的哲学之美。
电影和电视的作品内容并非是正统结构(特别是在欧洲),但是即便如此,其坚固的根本却还是通用原型。成功的大师不会放弃基本原则的组合,他们只是不再将其纳入艺术,不再与逼真捆绑在一起。所有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音乐、戏剧、文学,抑或是艺术本身,都必须对规则有一定的理解。中国有句俗话说,“人要眼到、手到、心到,缺一不可”。
讲故事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能力,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十分重要,就像呼吸一样。从神话篝火故事到后电视时代的故事爆炸,故事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试图去理解它。德拉克洛瓦(Delacroix)语言简练地反驳了对知识的恐惧:“先学会做个工匠,这不会妨碍你成为一个天才。”古往今来,有一个故事主题一直被反复用及——进入丛林,陷入黑暗,却总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