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久看同一个字会感觉它不像一个字?

作者:袁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17 09:55:11

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怀疑英文中的语义饱和并不一定就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也可能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或者也可能是两者中间的那根绳子“断了”。他们设计了三个实验,每个实验都重复给志愿者呈现一个词对。实验一呈现的是“Flower-Rose”(花-玫瑰)或“Flower-Apple”(花-苹果)这样的配对,志愿者需要判断右边的个例词是否属于左边的类别词;这个实验中既有字形(花的字形),也有语义(花的语义),还有联结两者的绳子。实验二呈现的是“Apple-Pear”(苹果-梨)这样的配对,任务则是判断这一对个例词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别(Fruit,水果);这个实验只涉及语义(水果),但没有呈现字形,因为语义是通过个例词推断出来的。实验三呈现的是“Apple-Apple”这样的配对,任务是很简单的词形匹配,判断两个单词是否相同;这个实验不要求进行语义判断,只需要进行字形判断,可以认为主要涉及字形加工阶段。他们假设随着每一种配对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志愿者看到同一个单词的次数也就越多,如果志愿者逐渐体会到了饱和现象,那么他们判断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结果发现,实验一中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志愿者的判断速度越来越慢,指示发生了饱和现象;但是由于这个实验涉及所有的阶段,因此无法确定具体发生在哪一阶段。实验二和实验三都没有发现饱和现象,分别排除了饱和现象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与字形加工阶段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两者中间的绳子“断了”这种可能性了。因此,他们认为英文中所谓的语义饱和,实际上是联结阶段的饱和;一个单词看久了之后,导致这个单词字形与语义之间的绳子“断了”。

2011年,台湾的郑昭明教授在时隔17年之后,也开发出了一种内隐的实验方法继续研究中文中的汉字字形饱和现象。郑教授给志愿者呈现一个个6行5列的矩阵,每个位置呈现一个双字词,一共30个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是相同的。其中有一半是真词,比如,收入;另一半是假词,比如,收富;真假词的顺序随机打乱。郑教授让志愿者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进行真假词判断,他假设随着每个词的首字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判断速度会越来越慢,而且他据此计算出一个饱和指数。实验结果发现,左右结构汉字的饱和指数高于独体字的饱和指数。这一结果与郑教授1994年首次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此外,实验结果还发现,偏旁语义与整字语义不相似的汉字在饱和指数上高于两者相似的汉字;但是偏旁读音与整字读音相似与否则对饱和指数没有影响。这一结果却与郑教授1994年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1994年的结果发现,偏旁读音与整字读音不相似的汉字比两者相似的汉字解体速度更快;但是偏旁语义与整字语义相似与否则对汉字的字形解体速度没有影响。

虽然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的研究与郑昭明教授2011年的研究采用的都是内隐实验方法,以及随着词语重复次数的增多会逐渐发生饱和的逻辑,但是前者的研究巧妙地区分出了语言加工的三个阶段,而后者的研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郑教授2011年的研究,既涉及到他所声称的字形加工阶段(收的字形),也涉及到语义加工阶段,还涉及到两者的联结阶段。所以,他的实验证据无法排除汉字字形饱和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或联结阶段的可能性。

最近,清华大学的袁杰博士采用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开发出的内隐实验方法,对中文中的字形饱和现象究竟发生在哪一阶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也包含三个实验:实验一呈现“省-湖北”或“省-玫瑰”这样的配对,实验二呈现“省-省”这样的配对,实验三呈现“湖北-江西”这样的配对。实验一涉及语言加工的所有阶段,既有字形,也有语义,还有两者的联结阶段;实验二的任务要求志愿者仅做字形判断,主要涉及字形加工阶段;实验三仅涉及语义加工阶段,不涉及字形加工阶段,因为语义(比如,省)是通过个例词(比如,湖北)推断出来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一中观察到了饱和效应,而实验二与实验三都没有观察到饱和效应,排除了汉字字形饱和发生在字形或语义加工阶段的可能性。因此,袁杰博士的实验支持中文中汉字字形饱和现象实际上发生在联结阶段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田兴博士与休伯教授2010年关于英文中语义饱和现象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两项研究也许可以表明,中英文中的饱和现象可能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发生在字形加工与语义加工的联结阶段。

以前,不少人在阅读汉字时都有过这种长久看同一个字逐渐感觉它不像字的体验,但是在不了解这些心理学研究的时候,有人以为这是一种毛病,甚至深深地以为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有这种毛病。在了解了关于中英文饱和现象的最新研究之后,下一次如果你又经历了这种现象,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小朋友伤心地哭着鼻子,因为她反复扯着手里的绳子玩儿,不小心把绳子扯断了,米老鼠气球飞跑了。长久看着同一个字,字形与语义之间的绳子也断了,你原本认识的那个字也像气球一样飞跑了。

参考文献:

Yuan, J., Carr, S., Ding, G., Fu, S., & Zhang, J. X. (2016). An associative account of Orthographic Sati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s. Reading and Writing, 1-21. doi:10.1007/s11145-016-9693-1

(作者:袁杰,编辑:钦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