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胃口
作者们也会用食物来构建或突显人物性格。《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中,奥利弗要求添粥却遭毒打,却没有什么比这能更好体现他的勇敢。有时,食物也是一种欲望的隐喻。比如汤姆·琼斯(Tom Jones)中那个场景——在1963年的电影版和原著小说中均有着力描写——沃特斯太太(Mrs Waters)看着琼斯狼吞虎咽地吃了三磅牛肉。作者菲尔丁(Fielding)注解道,毕竟,胃口必须得到满足。也可能无法满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女权主义作品《可以吃的女人》(The Edible Woman)中,刚订了婚的女主角感觉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正在分离。她开始将食物拟人化,不久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在儿童文学中,下午茶是个重要的仪式,平和的下午茶时光能中和书中的那些吵嚷和纷繁,无论是《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Maurice Sendak)的《夜晚的厨房》(In the Night Kitchen)或是朱迪丝·克尔(Judith Kerr)的《老虎来喝下午茶》(Tiger Who Came to Tea)。不过,食物也可以传达灰暗的气氛。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图画书中的小萝卜和带露水的生菜固然可爱,但是不要忘记彼得兔(Peter Rabbit)的爸爸是怎么死的。他被麦格雷戈太太(Mrs McGregor)放到了馅饼里。
《圣诞颂歌》将饕餮盛宴与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空虚联系在一起(图片来源:盖蒂)
节日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要数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是一个自私透顶的吝啬鬼。小说的开头,他被描述为一个“充满秘密、自我封闭、沉默寡言的人”。书中对食物的大量渲染——“火鸡、鹅、野味、家禽、腌肉、烤乳猪、长串的香肠、肉馅饼、李子布丁、一桶桶牡蛎、炽热的栗子肉、樱桃红的苹果、多汁的橙子、甘美的梨、主显节糕饼和一杯杯煮沸的宾治酒”——体现了那种长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空虚感。这种空虚包括吝啬鬼斯克鲁奇精神上的饥渴和小雇员鲍勃·克拉基特(Bob Cratchits)物质上的痛苦。最后,斯克鲁奇买了一只特别大的火鸡叫人给鲍勃家送去,几乎有鲍勃的儿子“小蒂姆”(Tiny Tim)的两倍大,这无疑体现了他的转变。
俗话说,“食物塑造了我们”(We are what we eat)。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饕餮盛宴提醒我们,怎么吃、何时吃、在哪儿吃、跟谁一起吃,与吃什么同等重要。愿你有个好胃口!
原文选自:BBC
(编译:葛珅,编辑: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