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常会在儿童文学中发现令人惊讶的潜台词,事实果真如此吗?赫弗齐芭·安德森对弗洛伊德心理学和童话世界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书都是关于吃的,其中一本讲了一个小男孩变身美食侦探,追寻丢失的的秘密食谱,从而成功挽救当地汉堡店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我早就弄丢了那本书,书名也记不清了。有一次,我在爱丁堡采访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他写的《第一女子侦探事务所》系列(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 series)已经荣登畅销榜。采访中,我了解到多年前他还发行了几本儿童读物,其中一本叫做《完美的汉堡》(The Perfect Hamburger),正摆在他的书架上。
这正是我童年时读过的那本书,但似乎又不完全是。书中对汉堡的美味有很多细节描写,令人垂涎欲滴,但现在的我终于明白,《完美的汉堡》其实反映了企业的贪婪和小店铺被迫与大连锁店抗争的命运。
成年后重温儿童读物,可以读出各种怪异和奇妙的潜台词,其中有一些表现得非常明显。瑟斯博士的《圣诞怪杰》(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竟然是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的寓言;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其实是对基督教神学的新幻想。
细细品读,你也能从其他儿童读物中看出潜台词来:《帕丁顿熊》(Paddington Bear)是一本关于移民问题的寓言,《小象巴巴的故事》(Babar the Elephant)流露出对法国殖民主义的认同;《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Wonderland)花样百出,从对数学逻辑的赞歌到对玫瑰战争(War of the Roses)的讽刺,甚至是吸食毒品后产生的幻觉……《勇敢的小火车头》(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呢?你可能只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小火车的乐观向上的故事,但这本书却也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小说。(与书本同名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拟人的女性化火车,出现故障时,其他的女性化火车就会停下来帮助她。)至于《绿野仙踪》(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当然是讽喻美国十九世纪末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