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
人们很容易对这种荒诞不经的解读嗤之以鼻。会不会是父母们第无数次讲睡前故事时,在睡意朦胧中无意识添加的?就像魔幻三维图片,长时间盯着它们看,图形就会浮现出来。否则该如何解释一本小书能包含这么多潜台词?就好比一本只有22页的《饥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怎么可能影射了资本主义、基督教、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性恋文化和反自由主义?
罗汉普顿大学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高级讲师艾莉森·沃勒博士认为:“对意义的深度挖掘,永远都不为过。”在她最喜欢的课程中,她会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朱迪思·克尔的《老虎来喝下午茶》(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解读出这只老虎有明显的恋母情结,并分析它与家庭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并不代表缺乏深度。有些儿童读物会涉及一些存在性问题,比如死亡和悲伤。迈克尔·罗森的《悲伤之书》(Sad Book)和陈志勇的《红树》(The Red Tree)就是最好的例子。”她补充道。小时候阅读时可能没有意识书中暗含着这样的哲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在潜意识中学会这些道理。“事实上,道理一直在书中,只是小时候的我们没看出来。”
《老虎来喝下午茶》
当然,有时因为深陷故事情节,或者仅仅是因为太年轻,我们没法那么明显地看出书中暗含的意义。沃勒博士长大后重读莫里斯·森达克的《野兽家园》(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才明白为什么马克思的妈妈不让他吃饭就撵他上床。
有些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千年,意义分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童话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籍奥地利心理分析理论家布鲁诺·贝特兰认为,《糖果屋历险记》(Hansel and Gretel)不止叙述了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造恶魔威胁的故事。这本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表现孩子的“退行”(regression)(注: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和贪嘴,以及他们对离别的焦虑和对饥饿的恐惧。
1976年,贝特尔海姆在《魔力的功用——童话的意义和重要性》(The Uses of Enchantment)一书中解释了神话疗法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他用新弗洛伊德主义分析了《灰姑娘》(Cinderella)和《白雪公主》(Snow White)等故事,指出童话叙述用一种类似梦境的语言,无意间帮助孩子处理恐惧和渴望这些无法言说的情绪,比如兄弟姐妹之争和与父母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