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娱:华语片为何两年无缘戛纳?

出产影片缺乏个性和艺术品质

在指责了严酷的大环境后,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导演自身的问题和诉求上。

对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们来说,奖项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可以凭借吃老本就可以赚取巨额利润的行动中,说好听点是为中国商业电影开辟荆榛,说难听的就是为了自身安度晚年可以过得更滋润点,他们几乎已经丢失了对艺术的追求,对品质的坚守,他们带动起来的商业潮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既让他们斩获了金钱但同时也丢失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根本,对他们能否再去入围和拿奖,中国观众不要寄托太多厚望。

对于青年导演们,他们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也是将来在国际上展现中国电影实力的生力军,我们没法不去严苛要求。但目前的境况来看,他们能否大放异彩还真不那么乐观。

首先是艺术品质问题,我们不得不说,即便是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人影片的实力,在国际上和同代的其他国外导演横向比较,也不具备任何优势。戛纳电影节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中,公认为是对艺术品质要求最苛刻的,每年看看竞赛单元入围的那些名字和片单就可知道。娄烨和王小帅都曾经是戛纳的座上宾,但世界电影对艺术的追求不会停留在旧的水平线上,加上这几年世界范围内青年导演群星辈出,东欧,北欧,中东、南亚,澳洲青年导演群体崛起都异常凶猛,更勿论一路高歌猛进的北美独立电影。而中国电影在电影美学和艺术品质上十余年没有大的突破,不进则退,主管选片的戛纳艺术指导福茂也只能无可奈何任花凋落。

其次是个性的独立,曾经三大电影节为何青睐华语片,是在于那些电影保持了新鲜的活力和独立的个性,因为个性才能造就不一样的影片,才能不盲目跟风,个性的坚持也是风格的锤炼,杨德昌、王家卫、侯孝贤、杜琪峰无不如此,事实证明:影片突出的个人风格才是征战电影节无往不利的标签。这方面,华语青年导演们要多多借鉴前辈们的经验。

如今华语电影界和中国社会充满了浮躁,随之带来的就是尚未成名的青年导演们生存困境之艰难,资金、人才都是他们的短板,很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导演面临的实际生活现状让人心酸,他们跟其他行业的同龄人一样面临新世纪中国社会“新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且从事的更是高风险行业,如何坚守自己的个人风格不动摇,摈弃名利的诱惑,在艺术道路上愈行愈高,还是个亟待观察的重大课题。我们只能勉励他们:艺术道路上蹒跚前行注定是孤独的,只有拔高自己的艺术准杆,方能自万人中脱颖而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秦元元 标签: 青年导演 华语电影戛纳 艺术 电影节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