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之后来到德国,Yu最初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他不能确定德国教授对中国学生是否友好,也不清楚以自己当时的德语水平,是否能够应对法学这个连德国人都认为极难的专业。
而幸运的是,Yu在他的第一堂民法课上就遇到了后来成为他毕业论文导师的S教授。第一次在课上见到S老师的时候他穿着一件棕色西装,“就像是从油画上面下来的人物,让人感觉十分亲近”。
S教授上课幽默风趣、充满激情、循序渐进,每讲完一个问题都会停下来问大家有没有问题 如果没有听懂的话会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反复阐释。
初到德国的Yu总是在课间用他并不流利的德语向S教授请教各种问题,而教授总是耐心地对他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还总会鼓励他:“Herr(Mr) Yu,你的德语说的很好!”
而在学术上,S教授正代表了德国的学术精神。前不久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Yu想好了几个可能的选题方向,向导师请教。当他说出一个方向之后,事先完全不知情的S老师立刻说:对于这个问题,你或许可以去看一看某某杂志某年的某一期。
“语言简直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也是在那一刹那我更深地明白了教授两个字背后所承载的知识量,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Yu说。
国内外这两所名校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都是真正的学术精神——无论是严谨的论证还是反思批判精神,思维的乐趣一旦养成便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而谈及毕业后的计划,Yu也觉得回国教书亦或是他可能的选择。
Q:中西老师的相同与不同?
A:从气质上来看,我认为中国的老师言谈举止之间更有君子之风,“为人师表”四个字在中国的老师身上总是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在中国,老师经常是学生们的偶像,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而德国的教授则更多地给人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传统文化不同带来的差异,德国教授称呼学生的时候也要加上Herr(Mr.)Frau(Mrs.)的前缀,虽然这并不决定什么,但与我们平时习惯的“小张”、“小王”、“小李”相比,更多了一丝平辈论交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