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典,读人生——对话易中天

来源:世界都市iTALK
2014-12-11 14:48:25

李之柔:说到先秦诸子百家,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只要提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起孔子和儒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一个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方面的人文学说体系,后人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表达这种重实践,重人伦,重教化的“内圣外王”之道。而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区别于其他思想流派的基本特征,就是仁义和礼乐为精髓的宗法伦理价值系统,尤其将“仁”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说文解字》讲:“仁,亲也”;《礼记》讲:“上下相亲谓之仁”;《韩非子》讲:“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那么,易先生从孔子这里读到“仁”又是什么呢?

易中天: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作“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是简单的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李之柔:众所周知,孔子的学说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丰富发展,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称为“八儒”,其中在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率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以此为基,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说“仁政”不是别的,就是君王爱人,行忠恕的结果。孟子的“性善论”及“仁政”学说对后世思想发展影响极大。他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易中天: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进行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作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有了浩然之气后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

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说:老头儿,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也就是说: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了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要讲仁义,不要讲利害。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会感到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是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了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