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节,我带儿子去剧院看了一部名为《南极洲》的儿童剧。从成人的角度看,这部针对四至七岁儿童的剧内容有些离奇。演员们把白纸屑做成的雪花抛到空中,让其自由落下。然后,他们扮成海豹,在纸做的雪上打滚,戴着假胡须相互吼叫。
我原以为剧情已经够离奇古怪的了,谁知与演出结束后发生的事情相比,这些根本不足为奇。演出结束,演员们离开舞台,父母们忙着拿外套和包包。此时,一位手拿小盒子的妇人悄无声息地走到舞台后面,把盒子放在地上,然后又静悄悄地离开。
一眨眼的功夫,场内的每个孩子都向前跑去,抱起大把的白纸,把它们扔到盒子里。没人叫他们这样做。孩子没有相互讨论,也没有争论谁应该拿什么。他们只是这样做了。父母开始交换眼神,完全摸不着头脑。孩子们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这种感觉令人毛骨悚然。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个拿着盒子的妇人对孩子们施了魔法吗?有个孩子开始这样做,其他孩子觉得好玩也跟着去吗?还是孩子们只是想帮助他人?
最后一个解释看起来是最不可能的——毕竟,孩子可从不以无私著称,至少在我家,我就得强迫他们收拾房间。但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菲利科斯·瓦纳肯(Felix Warneken)表示,最后一个接受完全有可能。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十四个月至五岁孩子的“助人行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孩子也乐于助人,乐于奉献。
“有这样一种假设,孩子天生自私,所以我们必须教孩子学会利他。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更加复杂。”瓦纳肯说。事实上,研究孩子们的行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性本善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