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帮助
“帮助他人”是心理学家称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维持社会的紧密联系。对成年人来说,帮助与道德和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所以很难回答“他们是否真的无私”这个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瓦纳肯要在儿童中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儿童不会受到过深的社会规范影响。人类心理认知的基础阶段应该在一岁左右,这时他们就有能力帮助他人了。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精力充沛的博士生时,瓦纳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那些比较有经验的同事并不相信他能够找到什么结果。“我想,如果我不经意掉了东西——孩子们会还给我吗?”他回忆道。“其他人说,‘不会。孩子们会占为己有。’不管如何,我试了。”他说,“你猜怎么着?孩子还给我了。”
从那时起,他发现十四个月大的孩子就会主动帮助受困或是焦虑的人,即使他们不得不停下自己喜欢做的事。两岁时,孩子们就会去帮助那些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的人——比如,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掉东西了。在关于这一话题的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中,你可以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帮助他人的可爱视频。
有趣的是,孩子们似乎不期待帮助他人会得到什么奖励。在试验中,二十个月大的孩子们被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孩子帮助他人后会得到奖励,控制组的孩子帮助他人后没有奖励。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孩子并不比控制组的孩子更乐于助人(虽然取消奖励后,确实会让他们变得不那么乐于助人)。
其他研究似乎也表明,互帮互助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即便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也会相互帮助。这表明,互帮互助在人类礼节形成前就已经有了。德国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两岁的孩子在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时有着同样的情感反应(根据瞳孔大小变化测定)。这表明,他们与生俱来就有关心他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