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长期以来都在探索着大自然的治愈能力。那么,21世纪的作家们在艰难时刻是如何寄情于景、寓情于笔的呢?菲奥娜·麦克唐纳(Fiona Macdonald)对此展开了调查。
迈克尔·麦卡锡(Michael McCarthy)在他的《蛾的暴风雪》(The Moth Snowstorm)一书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建筑系教授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曾在一家医院对胆囊手术术后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研究。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文化栏目采访时,麦卡锡告诉记者:“手术后,患者被推进了病房,其中一排病房外是种满树的空地,另一排病房外是砖墙。毫无疑问,几年之后,那些可以看到树的患者恢复得更快,药物需求量和术后并发症也比只能看到砖墙的患者更少。”
麦卡锡也有着向大自然寻求治愈的故事。1954年,那时的他还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就因患上神经衰弱而住进了精神病院。麦卡锡当时的处理方式,用他的话形容就是“平常心”。他写道:“七岁那年,我丝毫不担心会失去母亲。而且,我还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邻居家花园里漫天飞舞的蝴蝶。暑气渐渐消退,但依然炎热。那时,每日面对默默忍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和哭闹的弟弟,我能做的就是跑过去看看他们。同时,我也会盯着这些翩然自若的小生命,百看不厌,它们就像一面面鲜亮的旗帜照亮我的心……就这样,我就像充了电一样,重新找回了心灵的一片‘净土’。”
在《蛾的暴风雪》一书中,麦卡锡描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神往。在英格兰西北部的威勒尔半岛上,面对那些灌木、盐沼和泥滩,他的投入感已经不单单是分神的程度了。麦卡锡在这里找到了快乐。他写道:“情不自禁地爱上大自然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这种情感的迸发就连我们自己也猝不及防。无论是宏伟的大自然,还是渺小的生命体,都会给我们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它不是那些少数先觉者的专属,它可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