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于公元638年,出生于在唐朝尚属蛮荒之地的广东。为了更感性地理解这个遥远的唐朝时间,我查到了另一位“唐僧”玄奘的出生时间,公元602年。慧能不识字,却通过讲经的方式创作了中国唯一的佛经《六祖坛经》。这一成就,慧能之前的几代祖师没有达到,他的竞争者神秀没有达到,去西天取经的玄奘也没有达到。玄奘是翻译家,翻译过《心经》和《大般若经》等佛经,而慧能则是一部佛经的作者,同时也像一位小说家。
《六祖坛经》第一章《悟法传衣》讲到,慧能在街市卖柴时,偶然听到有人咏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金刚经》中的经文时,“心即开悟”。正如五祖寺山门前飞虹桥一端券门上清朝名士王万彭所题写的“莫错过”,慧能闻经便悟,他没有错过这次机缘,而是决定为佛法出家。不过,人生难免会错过;别急,飞虹桥另一端的券门上还有三个字,“放下着”。如果错过了,那就放下执着。
经人指点,慧能最终来到黄梅五祖寺,拜见五祖弘忍。弘忍问慧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一上来就给慧能设了第一道关,“欲求何物”;慧能轻松过关,“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继续设第二道大关: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慧能慷慨陈词,“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慧能以一个反问,漂亮地通过了第二关。弘忍本想继续考验慧能,但碍于有人在旁,不便深谈,就让慧能去柴房干活去了。
慧能在柴房劈柴,舂米;为了舂米时增加下踏的重量,慧能在腰间挂着一块石头,这块“坠腰石”至今仍在。慧能在柴房里这样干活干了八个多月。
弘忍某日将众人唤来,表明自己大限将至,要开始选择接班人了。“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偈即是诗,不用提交论文,作诗一首,便知深浅。众弟子颇有自知之明,都等着大师兄神秀作偈。神秀思前想后,几日之后的某夜三更,在南廊前秉灯夜书,作偈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偈未能入弘忍法眼。两天后,一童子经过慧能干活的柴房时,口中唱诵着神秀这首偈语。慧能一闻,便知未见本性。慧能问童子,方知弘忍在寻找接班人之事。慧能虽不识字,但也作偈一首,请人书于南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便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两首偈语,无处不在。它们出现在黄梅汽车站内的壁画里,五祖寺的山门上,五祖寺内的六祖真身殿里,寺内殿宇的外墙上,回廊内的碑文里。这两首偈,高下立判。在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解读中,慧能在柴房干活八个多月,接近于女人怀胎的时间;换言之,慧能就是一个等待出生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