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戛纳长盛之谜:寂寞行者的爱情"私电影"

娄烨戛纳长盛之谜:寂寞行者的爱情

  娄烨

长盛之外因:戛纳电影节总监垂青

相比“做对事”,娄烨和戛纳的关系似乎更看重“跟对人”。这一切变化,那都要从2001年福茂上台说起。那一年,如今已经是电影节总监的福茂刚接替了另一位大佬雅各布的职位,出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自此,福茂成了很多制片商和导演的巴结对象,对一个导演来说,只要他入了福茂的法眼,那么到戛纳走一遭确实问题不大。相比讨好各个片区的电影节选片人,有什么比领导的首肯更重要呢?当然,福茂也不是吃素的,这帮看电影的人就是倔,只要是他认定的好东西,他才不顾记者的骂和喷,就是往死里捧。幸运的是,娄烨正是他的心水大爱。

正因如此,这些年来,娄烨能在戛纳一直长盛不衰,那的确是“头顶三尺有神明”。从2003年的《紫蝴蝶》开始,娄烨的《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接连入围。《花》本来可以入围一种关注单元,无奈法国制片人觉得戛纳开出的待遇太低,不符合娄烨的身价,于是错失了戛纳,转投威尼斯。今年,解禁后的娄烨带着《浮城谜事》继续出征戛纳,被外界认为是商业尝试。影片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同时它也是本届影展官方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片。

垂青之源:与中国的微妙互动

以上世纪末、新世纪初为界限,华语导演在三大电影节上的入围人选也完成了交替。内地第五代导演基本退出了三大节,迎接他们的是商业票房的诱惑。李安等人也迎来了低谷,不被戛纳所器重,而杜琪峰还没进入电影节的视线。

这一段时间,第六代的几位旗手无比活跃,贾樟柯交出了《站台》和《任逍遥》,王小帅拍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观众缘的《十七岁的单车》。在那段时间,娄烨早已凭借《苏州河》成名,紧接着就是《紫蝴蝶》入围戛纳。不过说到2003年的《紫蝴蝶》,那会,第六代导演已经跟有关部门达成和解,正式浮出了水面。这也才有了后来贾樟柯的《世界》、王小帅的《青红》等等。

换句话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如果按照断代史,戛纳的确是属于第六代的舞台,然而娄烨的表现实在太抢眼,成功压倒了贾樟柯和王小帅。贾樟柯的《世界》没有入戛纳,转投威尼斯,后来的《三峡好人》,还是投威尼斯,等到金狮大奖在手,戛纳这才刮目相看。无奈《三峡好人》之后,贾樟柯没有再出过剧情长片,反倒拍了几个纪录片。及至王小帅,可能是能力所限,尽管戛纳给了他不少机会,无奈他一直是不温不火,不成气候。因而,解禁后的第六代呈现了这样一个有趣局面:贾樟柯在主流语境里拥有不小的话语权,娄烨在黑暗中继续拍过去的“地下电影”,王小帅两边不靠,反倒迷失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颐和园》,由于其敏感背景,娄烨被禁,自此他也被无限同情,人气大增。好在当人们还在质疑《颐和园》是否捞取了同情的资本,娄烨又交出了《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一次,大家终于开始正视他。可以说,仅凭这两部电影,过去十年如果列出重要的华语电影导演,娄烨绝对能占有一席之地。《颐和园》不可去除的时代烙印,《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城市风貌和感情关系,这些都成为了华语电影史的经典画面。

如果以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公认水准来说,娄烨的电影似乎并没有比贾樟柯的好,支持者也远不如贾樟柯等人,那么,戛纳电影节选择娄烨的理由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福茂的一手遮天么?显然不是,戛纳注重那些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电影,在他们看来,娄烨的电影和中国的当下有微妙的互动。如果拿当年第五代的美学风格去看待娄烨,那显然是不适用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 秦元元 标签: 娄烨戛纳 电影节颐和园浮城谜事 入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