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戛纳长盛之谜:寂寞行者的爱情"私电影"

戛纳眼中的娄烨

在戛纳电影节看来,娄烨作品里似乎缺乏西方世界最感兴趣的破败中国,那些被当做陈列展示的苦难。底层、民俗以及风土人情。如果舍弃掉《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娄烨似乎一直在关注人及其本身的情感状态,展示电影的纯粹魅力(即便经常不大成功),他作品的人物鲜活生动,饱含情感。而这种以爱情电影面目出现的影片,恰恰是第六代导演乃至是中国电影里比较欠缺的。想来,福茂对娄烨的爱戴有加,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1、私电影

大多数娄烨电影都可以被称为私电影,像《颐和园》就是一版余虹日记,《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个男人的往事,《花》又是一个留法女教师的情爱写真。它们不约而同地带有私密色彩,摄影机提供了一个偷窥的窗口。多数时候,娄烨都不会让主人公参与过于宏大的话题(即便他会在不经意间让一些配角去完成这些说辞),然而在主人公身上,他尽可能地让他们保持着自我的恋爱状态,而不会让背景物取代了人物。也正是在这点上,娄烨作品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

2、爱情

相比私电影,爱情片是多数人对娄烨的一大印象。爱情片的确通行于全球,但并不能说因为法国人在骨子里是罗曼蒂克的,所以娄烨在戛纳就受到欢迎。可以看到,娄烨作品里的爱情大多是不完美和不圆满的。他不追求皆大欢喜,而是通过击碎爱情来完成一种精神上的感悟和忏悔。聪明的人当然会在背后寻找原因,但娄烨从来不会轻易解答。

3、自由

可以看到,娄烨几部受到普遍欢迎的电影都是“禁片”,并非说禁片就给娄烨增添了光环,只是一旦被禁,娄烨反倒找回了自由表达的感觉。一旦认准了这个,他就不必考虑多余的事情。在一个处处受到限制的国度,想要自由地拍电影,娄烨变成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行者。在内地电影市场被引爆之后,其他人恐怕都没有他的体会来得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 秦元元 标签: 娄烨戛纳 电影节颐和园浮城谜事 入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