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丝绸之路 消逝的丝路文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18 09:25:16

永远的丝绸之路 消逝的丝路文明

黄河石林附近的村民扛羊皮筏子

黄河石林:羊皮筏子制作后继无人

与大佛寺的物质遗产严重损毁相比,丝绸之路曾经的古老河道黄河石林旁,则正上演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困。

黄河石林者,既非河,亦非林。这里是古老黄河在千万年前奔流而过的古道,后因黄河改道、地壳运动与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而形成依傍在黄河侧路的石林地貌奇观。每当旅游旺季,便能看见诸多游客乘着羊皮筏子飘过黄河,抵达石林内部游览。

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由十几个“气鼓鼓”的羊皮袋子捆扎在木筏之下制成皮筏,是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河上划羊皮筏子的尚师傅向记者介绍,羊皮筏子的制作手工艺很复杂,需要高超的宰剥技巧,将羊皮整张褪下之后再经过脱毛、吹气、灌油、捆扎、晾晒等工艺,方能制成。

“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特别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划筏子,制作筏子的手艺也像与生俱来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都学会了。”尚师傅说,划羊皮筏子的人全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这门手艺便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我们村子里的人大多姓尚,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十五代了。我们的先人是古代带兵守边关的将领,当时朝都在西安,他们无意中发现这片世外桃源,便不愿再回去,留下来开垦出了一片村子。而后依山傍水,祖祖辈辈便没再出过这里。”

这样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却自2000年旅游开发之后热闹了起来。在石林里赶驴车的宣婶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这里很闭塞,什么都没有。后来因为旅游开发,修了公路,跟外界的往来便多了。”

宣婶的大儿子今年18岁,在县城的学校里念书。“村里的孩子们现在几乎都在县城念书,都出去了。他们将来也不会再回村子里划羊皮筏子或者赶驴车,孩子们都向往外面的世界。”

而当记者问起这些古老的手工艺如果后继无人要怎么办时,宣婶只能无奈地说:“别人家的孩子谁愿意干就谁干吧,反正我家的孩子是绝对不会让他回来做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