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2014年是为“通俗文学”正名的一年

作者:张柠 李壮 霍艳 来源:凤凰文化
2015-01-05 10:51:22

网络文学经典化:

2014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20年,正面临着“经典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非常重要。

高媛:从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现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整整20年,不仅引起了主流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正面临着“经典化”的问题。年初,“净网2014”行动在国家政策层面对网络文学进行规约,也使各大媒体将目光聚焦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学自然受到了极大关注。2014年,《人民日报》推出“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登载了李敬泽等评论家的文章,《文艺报》也以专栏的形式,刊发了《侯卫东官场笔记》《悟空传》等网络“经典”作品的评论。此外,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等许多相关会议相继召开,都表明了传统文学界研究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的热情。

李冉:网络文学今年的总体态势是“升温”的,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批作品集中改编为影视剧,如《杉杉来吃》《匆匆那年》等。但从实际的创作和关注度来看,今年的网络文学却呈现出“降温”势头:2014年并没有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冷热”对比之下,网络文学可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或者说调整期。改编热说明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正在完成,但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其题材和内容的重复性已经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而“经典化”完成之后应该怎么办,是创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创作冷、改编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利益。很多网络写手将工作的重心由创作转向改编,甚至直接停止原创、转行编剧,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总之,我认为网络文学未来的一段路并不好走。

李壮:网络文学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传统的文学评论主要以人文主义、启蒙主义为参考,而网络文学是不关注于此的,它们真正关注的是满足读者的阅读快感,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爽感”,压力的释放、幻想甚至窥视欲的满足、对基本伦理观的重复,这是多数读者对通俗文学的要求。这一评价体系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也正是因此,目前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并不适用。

张柠:还有一个是“安全”,读者不接受“叙事冒险”。只有跟熟悉的东西在一起才安全,陌生的就不安全,而我们的精英文学恰恰强调陌生化。普通人更愿意跟熟悉的在一起,包括对节奏的熟悉、对意象体系的熟悉、对声调的熟悉等。启蒙是要让普通人独立、有判断、独自承担选择,所以启蒙其实是悲剧性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强调这些,它强调家族内部的安全感。我们以往试图把它删除,发现删除不了。这也正是通俗文学拥有市场的原因和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