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2014年是为“通俗文学”正名的一年

作者:张柠 李壮 霍艳 来源:凤凰文化
2015-01-05 10:51:22

文学批评的四个焦虑:

2014文学批评和文学观念,可以用“四个焦虑”来概括,即“全球化的焦虑”、“城市化的焦虑”、“权威性的焦虑”和“代际更替的焦虑”。

张柠:2014文学批评和文学观念的状况和变化,可以用“四个焦虑”来概括。第一是“全球化的焦虑”,流行说法叫“中国梦”,学界叫“中国经验”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个想法在文学创作、传播、接受等层面上没能完全实现。第二是“城市化的焦虑”。“50后”作家大多擅长写乡土,或者写小城镇半农民半市民的东西,一旦写城市就出问题。他们难以突破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学的形式,没有找到这个城市形式,城市不能成为他的主人公,城市这些时间、空间的东西都不能进入小说叙事里面,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第三是“权威性的焦虑”。我们说多元化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实际上会涉及到一个文学评价的问题。那么这个评价由谁提供,批评家还是文学奖?第四个就是“代际更替的焦虑”。老一代作家认为他有权威性,实际上年轻一代作家已经开始出来了,这里面涉及文学批评和青年批评家,也涉及前面李壮谈的一些问题。

李慧君:2014年,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文学馆推出“青年批评家丛书”,5月份在西宁举行“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11月《收获》杂志举行“收获论坛暨青年作家与批评家对话”等活动都表明青年批评家已经成为当下文坛的关注焦点。金理、张定浩、杨庆祥、张莉等青年批评家也以自己的批评实践证明了青年批评家的潜力。

青年批评家的成长是与青年作家群体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新生力量进入文学界,也势必带来新的理念和问题。“城市文学”便是其中之一。“城市文学”的观念不仅着眼于文学书写空间的位移,更聚焦于城市生活表象下的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当下的城市书写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地域文学观念之上的城市形象塑造,比如叶兆言今年的小说《驰向黑夜的女人》就延续了他以往作品中鲜明而独特的南京书写。另外一种是现在进行时的城市经验表达,张楚、甫跃辉、徐则臣等青年作家的写作基本属于此类。不过在城市生活经验的书写过程中,如何将文学对丰富人性的表现与城市的各种空间符号表征相结合,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完成“城镇文学”到“城市文学”的转换、怎样突破城乡文化心理上简单的二元对立,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中国身份”和“中国经验”的问题也是热点,它传递出中国作家和批评家们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焦虑。其实这种身份体认和表达诉求一直都存在,只是这个声音在今年被多次凸显出来。10月份的“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2月份的“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学术研讨会都将莫言的创作定位于世界性与本土化的多维度坐标系之内,并以莫言的创作讨论为契机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立足“中国身份”,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的主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