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控制中国院线排片? 烂片居高小片挣扎
食物链底端的挣扎
在任何范畴下,市场制度和规则的不公正,最直接、最必然的结果都是处于食物链最末端、最弱势的群体被更惨烈地蚕食和牺牲掉,去年有《铜雀台》,现在有《光辉岁月》《逆光飞翔》。然而即便《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的烂口碑,但是由于类型片和观众心理接近,投资金额多,有品牌植入,并且有大明星支持,相反最符合如今市场的要求。
一般而言,一部电影上映之后,院线会根据其口碑、上座率等因素决定是否增加排片场次。此前增加排片场次都是由影院经理来完成,但是一些院线为防止院线经理权利过大将万达院线和大地院线主动权从影院经理手中回收到院线方。
然而,这种看似由市场调节的机制却由院线方亲手打破。由于上映时排片比例悬殊导致那些拥有高排片比例的影片即便再烂也能够通过口碑营销,或者进行映后营销从而将排片率在第二周之后稳定在20%~30%的水平。而那些一开始排片率就超不过10%的影片则几乎不可能在后期使影片排片率陡增。由于这种机制的自动运行,因此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制片方其实非常被动,如何化被动选择到主动成为制片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来影片《光辉岁月》和光线的骂仗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道理。
“这绝对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光辉岁月》导演熊欣欣在6月的海峡影视季上直指宣发方(光线传媒)没有做好分内事而导致票房惨淡。该剧组随后在公开信中吐槽光线传媒“宣传物料投放不到位,电影同行观影活动不组织、安排的场次很尴尬。”并称与光线传媒停止合作。
同样遭到类似“不公”待遇的还有小清新影片《逆光飞翔》等,因为排片率只有个位数,制片方通常把矛头直指发行方,令《光辉岁月》剧组气愤的正是光线传媒拿人钱财却没替人办事。
对此,光线影业发行总经理陈红莉对记者表示:“对于一部投资超过7000万元的电影,而且宣发费用都不需要自己去垫付,大家觉得宣发费多少合适?事实上,双方商议宣发预算不超过1000万元,实际给了我们700万元,目前花掉的费用不超过400万元。其中还包括应该出现在制作费里面的费用:主题曲制作和后期制作。而在看完粗剪版之后认为不值得为其发行。”
事实上,在发行方拥有话语权的大形势下,宣传发行成了“良心活儿”。“光线只负责发行,无投资。如果没有光线的发行,《光辉岁月》只能更惨,影院已经很买账了,上映权在影院一方,影院要赚钱,不可能上不赚钱的片子。”陈红莉表示。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打嘴仗的同时,《光辉岁月》在院线的排片率居然微微回升,即便制片方赌气说:“不玩了,下线吧。”一些影院仍旧排片的原因在于《光辉岁月》利用微博大战有意无意完成了上映以来最有效的一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