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和导演
柯利明当年在网上看了微电影《老男孩》之后,找到了肖央。肖央觉得柯利明跟其他制片人有些不一样。“他跟我说,你不用着急,愿意做,咱们就做,但是好多东西是需要积累的,好酒是需要酿的。这跟我的想法一样。”
“我一直想找新导演合作,我发现他们的音乐、故事、思维方式和表演方式都很特别。”柯利明说。
作为制片人的柯利明和作为导演的肖央产生过许多争论,严重的时候,甚至几个星期都不说话。“我们改了很多个不同的方向,想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后来选了现在这个故事。既有《老男孩》原来的东西,又有类似美剧讲故事的结构,还有男性电影必备的一些动作。可能弄一稿就几个月,然后大家又感觉不对,不够有分量,不够电影,所以我们就一直往后延。从表现手段上讲,我更多地希望能用很商业的方式来表现很文艺的东西。也有一些细节会有分歧,包括制片成本、宣发手段等等。比如,我们真的去美国拍吗,还是在国内完成?”
制片人跟导演之间似乎都是这样,永远会产生不同意见,而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学习怎样的制片人制度也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
“中国没有真正的制片人,我也不是。”柯利明说,“好莱坞的制片人都是很有经验的,是每一个部分都很懂。剧本很懂,拍摄手段很懂,人物很懂,整体合在一起也很懂。我们还没达到那个水平。我觉得,没有谁规定制片人非要怎么样,也没有谁规定导演非要怎么样,关键是看彼此匹配的程度。肖央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很有才华的导演,我在里面更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他在大方向上、商业性上去把握,包括组织运作,还要帮他做营销、统筹、成本的控制。广告怎样精准投放,以及投放的量,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如何给电影做广告,柯利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在北京通州居住的人,如果早上坐地铁去国贸上班,怎么让这个人三次遇到《老男孩》?“我们在微信上制造话题,一个坐地铁的人,可能会从朋友圈先看到,这是第一次。然后呢,我们会到地铁投放广告,这是第二次。当这个人出了地铁,走进办公楼,还要看到广告,这是第三次。我们要做到这三覆盖。”
电影上映前,从电影的贴片广告、新闻、网站、电器连锁店的电视里,都会有《老男孩》出现。这是交叉覆盖。与这些形形色色的手段相比,《老男孩猛龙过江》最成功的营销是那首看上去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的“神曲”《小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