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文化  >  影视  >  电影资讯

《刺杀本-拉登》:两个铁娘子的纯爷们电影

奥斯卡并非终极靶心:追问真相总寂寞

《刺杀本-拉登》:两个铁娘子的纯爷们电影

《刺杀本-拉登》在金球奖仅获得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奖,而查斯坦也有望成为奥斯卡影后

从拍摄到完工一直捂得密不透风的《刺杀本-拉登》,在颁奖季前半程连获美国国家评论会、纽约影评人协会、华盛顿影评人协会等多个重要奖项的最佳影片奖,迅速跻身奥斯卡战第一军团,并大有赶超《林肯》和《逃离德黑兰》两大强敌之势。在不少人看来,《刺杀本-拉登》与其他奥斯卡热门作品有着完全迥异的影像肌理:《林肯》催人奋进的主旋律特征,堪称学院“吉祥物”斯皮尔伯格的看家本领;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因娴熟至极地完成了多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给人带来打鸡血般的兴奋。而相比之下,《刺杀本-拉登》却是一部难以消化的慢热型作品——它不展现戏剧化的推理调查过程,却以揣测本-拉登住处的“概率论”让人揪心;它不过多展现女主角的个人情感,却将中情局内部的阵阵妖风展示得渗入骨髓;它刻意规避撂倒本-拉登之后的民众欢呼,只用女主角那个无声的哭泣特写,终止了持续十年的噩梦。毫无疑问,它是颁奖季中最不像好莱坞电影的作品,却也最见导演功力,毕竟,在可供选择的海量素材面前,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如此勇毅地向真相无限靠拢。

《刺杀本-拉登》:两个铁娘子的纯爷们电影

  毕格罗落马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让人在意外之余多少感到了失望

不幸的是,正当《刺杀本-拉登》在颁奖季所向披靡之时,争议和指责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影片小规模上映后,美国中央情报局代理局长迈克尔-莫雷尔在内部通讯中直指这部电影夸大了“严刑逼供”的重要性——诸如片中所实施的水刑(蒙面灌水)、连续96小时强迫禁止睡眠等残酷手段,在官方言辞中,都成了误导公众的对事实的扭曲,而官方的解释是,确定本-拉登的住处并非仅仅依靠审讯得来,多渠道的情报才是锁定猎捕目标的关键参照。毕格罗曾客气地回应,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中情局自己却露了马脚:局内公共关系办公室曾与剧组有过沟通,只是未曾跟踪毕格罗究竟拍成了什么样。

其实,迈克尔-莫雷尔忽视的事实是,片中的多数虐囚片段都出现在2009年之前——奥巴马在这年颁布了禁止刑讯逼供的政令,但在之前的小布什当政期间,这种逼供方式却一直被中情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点,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去年通过的那份长达6000页的调查报告,业已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也就是说,毕格罗当真招惹了谁,全因那如假包换的事实。

这场争议风暴迅速削弱了《刺杀本-拉登》冲奥气势,在颁奖季的中后程,以金球奖和广播影评人协会奖为首的重要奖项都选择了褒奖没有政治争议的《逃离德黑兰》。美国影艺学院成员大卫-克雷伦称其从影片中看到了“毕格罗对英雄的丑化”,鼓动周边的朋友集体抵制将奥斯卡的选票投给《刺杀本-拉登》。或许,制片人梅根-艾里森现在应该很清楚为何毕格罗会“意外”错失最佳导演奖提名,并且可以预计,影片在未来一个月内的奥斯卡之路也将出奇艰难,甚至,有可能就此功亏一篑。

但无论如何,凯瑟琳-毕格罗都在这一年推出了一部最爷们的电影,奥斯卡绝非《刺杀本-拉登》的终极靶心,它瞄准的,是让美国情报人士讳莫如深的真相。

分享到6.79K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哈里与梅根亮相都柏林街头接受民众欢迎 伊斯坦布尔遭炸弹袭击 至少11死36伤(图)
“复兴号”“试跑”杭黄铁路 大雪节气前 新疆库尔勒孔雀河现美丽冰凌
北汽集团徐和谊:以大开放深融合迎接未来 促就业15条惠民生稳预期 前10月新增就业1200万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