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本-拉登》:两个铁娘子的纯爷们电影
第85届奥斯卡奖的各项归属还有一个月即将揭晓,2012-2013年度的冲奥赛程已经渐近尾声。在先前的战果中,《逃离德黑兰》笑傲金球,《林肯》以12项提名领跑奥斯卡。与此同时,《刺杀本-拉登》、《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悲惨世界》这些年度佳作的爆冷可能也不容小觑。
在强片如云、颁奖季各奖项口味不一的2012赛季,一波三折的奥斯卡之路显得颇有戏剧性。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单汇集了一年中最为出色、各有千秋的电影,我们的“通往奥斯卡之路”正对最热门的种子选手们逐一进行检阅和解析。继之前先后推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逃离德黑兰》和《林肯》三部影片的解析之后,让我们来聊一聊《刺杀本-拉登》。
(文/耷子)奥斯卡提名揭晓的那个清晨,当《刺杀本-拉登》的女制片人梅根-艾里森在最佳导演名单中没有听到“凯瑟琳-毕格罗”的名字时,下意识地骂了一句“That’s so fucked up!”(他们搞砸了!)。《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随即在报纸上大发感慨:“政府议员们对片中的严刑逼供场面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彻底毁掉了毕格罗,而美国影艺学院这样做是不值得的!”毫无疑问,作为十年来最有分量的9·11电影,《刺杀本-拉登》得到的无差别赞美和有差别质疑,都让它成为年度不容绕过的杰作之一。更为难得的是,当女主角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流下两行耐人寻味的清泪时,你会知道,毕格罗不仅没有改变,且迈上了新的巅峰。
反恐大年的代表作:绝非美式主旋律
《刺杀本-拉登》得到的无差别赞美和有差别质疑,让它成为2012年度杰作之一
刚刚过去的2012年,堪称好莱坞反恐题材的大热年,几部热播美剧不约而同地触动了反恐这根神经:在策反与反策反中纠结至死的《国土安全》令奥巴马坐立不安;将反恐监测普及到每个人头上的《疑犯追踪》让人不寒而栗;探讨媒体言论自由的《新闻编辑室》“直播”拉登击毙实况,那段全民狂欢引发了公众对反恐战争的新思考。在圣诞档小规模试映的《刺杀本-拉登》,则为这一年的各路反恐大作做了一次精确而深刻的总结:它让人看到,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北美舆论早已从最初的激进蜕变成了如今的审视,好莱坞影人眼中的9·11,亦从《华氏9·11》的尖刻凌厉、《世贸中心》的惯性煽情、《93号航班》的英雄主义、《特别响,非常近》的个体幽怨,过渡到了《刺杀本-拉登》全面透彻、冷静理性、纹丝不动却暗潮汹涌的纪实体中来。毕格罗的勇气在于,她放弃了一切好莱坞电影的美学规则,选择冷淡地去呈现一幕幕逼近真实的片段,只见滔天焦虑与辛酸隐忍,不见反恐胜利后的一丝兴奋——这哪里是传说中的“美式主旋律”?
《刺杀本-拉登》在奥斯卡提名张榜次日的1月11日,将上映规模扩张到2937家影院。这部长达2小时45分钟的“冗篇巨制”,不仅没有让北美公众望而却步,反而力压《被解放的迪亚戈》和《悲惨世界》两大更加“喜闻乐见”型竞争对手,迅速登上周末票房冠军,累计本土票房超过4000万美元。仅凭这一点,就让毕格罗彻底摆脱了《拆弹部队》当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显然,影片的故事虽发生于公众不曾窥见的中情局以及遥不可及的巴基斯坦,但人人都深谙猎捕本-拉登这一“复仇事件”,本质上和他们的个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才爆发出如此高涨的观影热情——即便,对奥巴马政府来讲,小布什执政期所滥用的“严刑逼供”在银幕上是那么的“碍眼”。
截止目前,《刺杀本-拉登》在烂番茄网站汇总的北美影评人好评率高达93%,IMDB网站近三万名网友的平均得分为7.7,Metascore网站的鉴定分值则达到95分(百分制)。《综艺》杂志认为:“《刺杀本-拉登》尾声的那场突袭战被演绎得逼真异常,它会赢得人们的尊敬,没有人能否定这部影片的强大力量。”《国际银幕》指出:“本片是凯瑟琳-毕格罗这样的导演对这个时代的义务和责任,影片的内在精神会长久地影响你,让你折服于伟大的影像和艺术。”《环球邮报》说:“影片拥有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力,真实而发人深省,你可以从中看到和《重返家园》和《猎鹿人》的影子。”《旧金山纪事报》则给出了更直接的激赞:“《刺杀本-拉登》贯穿始终的紧张气氛让人窒息,毫无疑问,这是好莱坞年度最优秀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