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刘慈欣:真有宇宙创造者的话,也在科学范畴之内

作者:刘怡 来源:外滩画报
2014-06-12 11:07:06

科幻作家刘慈欣:真有宇宙创造者的话,也在科学范畴之内

“我没有汽车,在家确实也不需要;要是出门,距离都在 500 公里以上,汽车也派不上用场;还要考驾照,真没有那个时间。”现在刘慈欣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以前每天很规律地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也停掉了;曾经很迷恋的电脑游戏也不玩了。这或许是一个刘慈欣自己也不感兴趣的“刘慈欣”。

刘慈欣会感兴趣的那个“刘慈欣”,可能要从童年翻开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开始说起。

1963 年出生的他,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孩子一样,在一种看似自由但也危险的环境里大喇喇地成长着。这个自称中国“最早一批科幻迷”的人,在中学时就开始发力,不停地投稿,也不停被退稿,有时候退稿也没有,石沉大海,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治环境,竟然也影响到当时非常小众的科幻文学。“有段时间,科幻几乎从我的生活里被淡忘了”,他找到了新的兴趣点—电脑游戏。他对自己的“与时俱进”有非常合理的解释:“我不像有些人,写了是给自己看的,我写了肯定是给别人看的,不能发表,我写它干吗”,甚至“科幻是我的爱好,没有了就没有了,并不是特别难受的事情,生活还有别的内容”。然而,这番话又不可全信,他在 1989 年写作的《超新星纪元》就试图向主流文学靠拢,目的自然是希望能获得发表。

这就是刘慈欣,也是刘慈欣们,以理性的名义,甘于被现实驯服。幻想的时空也不能凌驾于现实之外,宇宙是他们无法到达的彼岸,也是最后的边疆。

刘慈欣本不是为科幻而生,但是当他发现科幻这条路径时,就从不间断地在改造自己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慈欣或许并不认识“刘慈欣”。可能终有一日,刘慈欣可以揭开“刘慈欣”的谜底,那应该也是一个谜。

“科幻就是逃避沉闷生活的一条道路”

我们熟悉的工程师的形象有以下几点:他们的外表和衣着都很干净、整齐,甚至可以说是大方得体,显露出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也看得出,他们并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这些方面;他们跟人交谈时很有礼貌,也很注意条理,但是并不会因为谈话对象的不同而放弃理性。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些技术特长,也很受人欢迎,但不会为了受欢迎而刻意去迎合他人。

刘慈欣就是这样,他像很多中国北方男人那样爽朗、健谈、风趣,他的表达一气呵成,似乎并不太观照听众。我们谈话中他只有一次留意到了我的反应,然后很严肃地反问:“你觉得这很可笑吗?”

理性是这类人最重要的生活逻辑,刘慈欣也是。

然而,“写作科幻,就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一方面是科幻的世界,一方面是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完全不交叉”。所以,刘慈欣经常是矛盾的,至少在表达上。

他会在前一分钟认为自己写作科幻是逃避沉闷生活的一条道路,但在后一分钟又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为什么要借写作来逃避!他一方面认可自己有着乐观进取的天性,甚至会采取进攻的态度对待某些问题,但是他身边的人—同事、朋友、出版商—几乎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温和”。

可是,对一个始终将内心投射在两个时常处于二律悖反的世界的人来说,这样的误差应该是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