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新片以法国身份征战威尼斯 走出“禁拍”阴影
●沉寂了五年的娄烨,如何面对如今喧嚣的电影市场?
●这五年里,他过得怎么样?
●他已经走出“禁拍”阴影了么?
●他的下一部新片是一部“娄烨式的商业片”?
威尼斯当地时间8月30日下午,中国导演娄烨的新片《花》将在威尼斯电影节举行媒体放映场,该片将揭幕本届电影节的“威尼斯日单元”。虽然《花》是以法语片的身份参加本次电影节,但仍然受到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不仅仅因为娄烨的中国导演身份,更因为加诸在他身上长达五年的“禁拍令”刚刚解除。
2006年因违规参赛被禁止在国内拍片后,娄烨彻底消失在国内观众的视线中。沉寂了5年的他,如何面对如今喧嚣的电影市场?这五年里,娄烨过得怎么样?他走出“禁拍”阴影了么?……娄烨在出发威尼斯前接受了南方都市报记者的独家采访,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做了回应。这也是他自解禁后第一次发声。关心他的影迷应该会感到惊喜,因为娄烨还是那个娄烨,勇气还在,激情还在。
《花》开威尼斯
《花》可以理解为和西方电影语言的对话
从《苏州河》到新片《花》,娄烨的所有电影都在讲述爱情这个主题。《花》是娄烨在5年禁拍期内通过法国资金拍摄的电影,该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巴黎拍摄,全片法语对白。这也是娄烨第一次尝试拍外语片。片中男主角由去年凭《预言者》获得凯撒影帝的塔哈·拉希姆担纲,女主角则是一位法国华裔女孩。
南方都市报:新片《花》中讲述的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主题,为什么你的电影会一直热衷于表现爱情这个主题?《花》创作初衷是什么?
娄烨:爱情问题本质上是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是某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很好的样本和缩影。可以通过微观的爱情看到我们的生存状况和背景,比如阴三儿(北京地下音乐人)一些作品几乎已经超越了很多对今天中国的严肃的社会性描述。
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可能是一种“在中间”的日常生活的感受。花是一位社会学和法语专业的老师,也是一位兼职的翻译,她一直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中间。我能够理解花在“两者之间”的感受,我们大部分人其实生活在“中间”,活得不是很好,但好像也不坏,有时候非常理想主义,有时候又非常现实和世俗。爱情也是,“在中间”可能是人的某种真实状况吧。
南都:你之前的电影经常会以某个城市为背景,上海、北京、南京等。现在拍《花》以巴黎为背景,是单纯因为原著剧本和投资方的原因,还是你对这个地方也有一定的感情?巴黎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因为这几年来,你也很多时间在法国那边。
娄烨:刘捷的小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巴黎,所以工作自然从巴黎开始。因为工作,我已经忘了我去过巴黎多少次,我喜欢这座城市,在那里拍一部电影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南都:你以前说过,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不重复西方的电影语言,在我们看来,《春风沉醉的夜晚》做到了这一点。下一部片子还会坚持么?
娄烨:如果说《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次中国传统的功课,《花》可以理解为和西方电影语言的对话,不光是语言方面的,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