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与《山河故人》:艺术成功学的极致模板
有段时间,贾樟柯每日在微博上,乐此不疲地分享着他的面馆信息。他说:“我现在不拍电影了,开面馆了。”面馆的地址却像谜一般,慕名前去的粉丝,大多没有找到他的小馆子。看起来,那段日子他远离了电影,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而2015年戛纳电影节的片单一出,我们发现,贾樟柯与他的新作《山河故人》,又杀入了主竞赛单元。这招数陌生么?其实一点也不。像《天注定》,横空出手,入围戛纳并斩获编剧奖。《三峡好人》当年更是一路惊喜到底,在水城威尼斯拿了金狮大奖。
45岁的贾樟柯,目前还是票房上的屌丝,但他是电影节上的贵族。“随便”拍一部电影,就能入围世界顶级影展的核心单元,走上国内女星打破头想挤入的红毯,他拥有进出戛纳、威尼斯和柏林的无形绿卡。这是一些苦求突围的独立导演,一辈子恐怕也难以实现的梦想。三大影展中,戛纳格调最高。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也曾是戛纳的座上宾,当他们拥抱商业后,被“撤销”了绿卡,《十面埋伏》、《归来》之类,再也没进入过主竞赛单元。如今与戛纳最亲密的内地导演,是贾樟柯。
除了携《山河故人》参赛,贾樟柯还获得了“导演双周”单元的金马车奖。该奖由法国导演协会评选,目的是表彰“纯粹的电影天才”,之前获奖导演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简•坎皮恩、大卫•柯南伯格、吉姆•贾木许等。在法国人和戛纳眼里,贾樟柯已然足以和这些闪亮的艺术大导,平起平坐。
来看下《山河故人》。故事分为三个段落,过去、当下和未来,分别是1999年、2014年、2025年。贾樟柯喜欢拼贴,但不像昆汀•塔伦蒂诺、盖•里奇、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等导演那样,热衷使用多线索、多版块叙事制造迷宫与解谜快感。他的拼贴就是拼和贴,或者说是拼图,让观众在对比、并列、变化、递进与全貌中,看到人、日常和生活,看见变迁、时代和中国。
《东》(纪录片),2006年,分为两段,画家刘小东在重庆三峡和泰国的画画经历。
《三峡好人》,2006年,两段寻人故事。这是拍摄《东》的副产品,意外产生的灵感,促使贾樟柯套拍了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剧情片。从此,贾樟柯对拼贴上瘾成癖,至今未戒。
《无用》(纪录片),2007年,发生在广州、巴黎和汾阳的三段与服装有关的故事。
《二十四城记》,2008年,将真实与虚构、几句诗、一座城市、一个房产广告、一些人物,拼贴在了一切。
《海上传奇》(纪录片),2010年,一些老电影片段、18段人物访谈、一个“精灵”(赵涛)。
《天注定》,2013年,四则暴力故事。
像看这些电影一样,把贾樟柯这些年的电影拼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在获得一种技巧后,便不厌其烦地将其使用到底。像产品经理找到一种运营策略,像生意人找到一种赚钱方案,贾樟柯一直在用拼图游戏,进行着他的艺术表达。但这,只是表面与形式。让贾樟柯之所以成为贾樟柯,让贾樟柯电影之所以动人的地方,是他对日常的耐心挖掘,得体而意味深长的镜头,不歌颂不俯视的态度。
青春期、日常与时代的混合物,成就了贾樟柯最好的几部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当他消耗完自身经验,转而进入他人、社会和历史时,他的角度依然是日常式的,处理他人、社会和时代的痛与乐,就像处理他自己的青春和乡愁一样。不能说他没有取巧,但他在作品中保持了最大程度的诚实。贾樟柯称得上最能精准表现当下中国的导演,且有相得益彰的美学风格。诚实是动人的先决条件,他的影像也因此具有诗的效果,尤其是他最好的那些电影。
关于2015年的戛纳,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作品分别是《刺客聂隐娘》和《海街日记》。贾樟柯视侯孝贤为精神导师,喜欢是枝裕和电影;是枝裕和特别崇拜侯孝贤,也非常欣赏贾樟柯。三人的电影在精神内核和艺术追求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惜惜相惺。他们同时相聚于同一届电影节的同一单元,这恐怕是以后再也不会遇到的情景了。他们相遇,就像《站台》里的一起看火车,侯孝贤电影里的一起吃饭,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互相问候,一样动人。
那些年与侯孝贤一起参加电影节的华语导演,杨德昌已逝,第五代集体转型,现在变成了贾樟柯。成功有很多维度,电影节也不是检验艺术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只以票房衡量,电影将变成很无聊的玩意。有贾樟柯这样的导演,有《山河故人》这样的电影,整个华语电影世界,才显得不那么荒凉。贾樟柯与他的电影,是另一种成功学的极致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