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文化  >  艺术家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

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秘书长。

主要著作:

《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人美社,2013

《书谱》,中华书局, 2012

《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天津人美社,2011

《中国书法史话》,上海书画社,2006

《颜筋柳骨》上海书画社 ,2004

《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人大社,2001

《古典书学浅探》社科文献社,2000等

荣誉:

2007荣膺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称号。

2010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2006年、2010年两度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2013-14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 。

策划:

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2004-2013,北京,韩国。

第一届中国书法赴美交流展,2012,新泽西肯恩大学。

第二届中国书法赴美邀请展,2013,华盛顿乔治城大学。

个展:

“融古为今——郑晓华书法展” ,2013年8月,日照天大美术馆。

“品读三晋—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太原展” ,2013年11月山西美术馆。

“从书法看中国--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以色列展” ,2014年1月特拉维夫大学。

“文瓌心采—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日照展” ,2014年8月日照枫林美术馆。

“从书法看中国--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哥伦比亚大学展” ,2014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

“托举希望--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红色记忆当代篇”, 2014年12月贵阳黄果树美术馆。

荣宝斋在线:郑老师您好!感谢百忙之中接收我们荣宝斋在线的采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艺术成长经历中的几个关键点。

郑晓华: 有的事很难说清,我把它归结为是一种宿缘。我爷爷民国时候是小学校长,读过师范,在我爸爸小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但是给我爸爸留下了一个书柜,那时候叫书箧,还有两方砚台。书箧从小就伴随着我成长,可能无形之中受到它的影响,我大概初中的时候突然就对书、画、印喜欢起来。当时正处于“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中,不是很重视正常上课,所以跟着我们美术老师外出写生。而且当时写大字报需要拿毛笔,突然发现毛笔对我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从那个时候起痴迷于翰墨之间。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1979年16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

高考恢复以后,报考美院的人大部分是原美院附中的学生,因美院停办十年无法考学,他们上山下乡,搞宣传多年,艺术水准都很高,普通中学生根本没有考上的希望。而且当时的招生人数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于是就考了普通大学,兴趣所在,上了人大历史系。在大学,参加了学校里的书画社,接触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老师。到了90年,学校要出版一本书法教材,请了刘炳森先生做主编,我从旁协助,才接触了一些书法比较规范的学习知识。后来,首师大的老师引荐我认识了欧阳中石先生,去他那听了2年的课,这才慢慢的入了书法之门。

95年首师大书法研究所招第一届博士,我有幸考中,成了第一批博士。我认认真真地学了三年,从学科的系统性和研究的深度上也算是找到了进入的法门。随着时间的积累,现在对写字,感觉是逐渐有点信心了。

荣宝斋在线:由您观照当下的教育环境,您觉得学校应该如何培养艺术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呢?

郑晓华:从整个艺术教育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教育注重已有技术的传承,而培养学生原创能力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在国际交往当中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以模仿居多,这反映我们艺术教育的格局。原因是我们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再进入到信息社会,这个时间跨越才一百年。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创造能力,跟我们原来农业社会所给予的深层基础知识、艺术审美的经验积累,可能厚薄相差很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要超越世界一流的强国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艺术、人文其实也是一样。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这个现状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大学艺术教育在这里面应该可以多发挥作用,多提倡原创能力的培育,鼓励学生多去想象、创造。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有条不紊的在艺术教育方面做一些改革。

如果我们只是安于现状,擅长于培养技术型人才,那我们就很难有将来超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创造和发明。因此,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也很难实现,因为实际上产业升级是需要科学的原创和文化艺术的原创同步的,现在无论是工业还是文化,越来越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了。这方面我觉得艺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荣宝斋在线:在圈外人看来您是一位热心于推广传统书法艺术普及的学者、艺术家,但在文化发展上您却是一位主张积极创新的探索者,您是怎样看待这其中的创新呢?

郑晓华:在大文化概念上,我觉得必须倡导原创。因为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原创,我们才能和国外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只继承古人的,只学习外国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我们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那我们国家文化何时能居于世界前沿,引领一方呢?不能引领,怎么能算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呢?

我觉得提倡创新,最好不要设定限制。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应该既鼓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也要鼓励在不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都要鼓励人们去尝试。因为已知的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全方位地开拓,加大文化创造、发现,这样中国文化的样式和体量才能是一个不断的增量。甚至向传统相反的方向去认真探索,或许会有意外的惊人发现。一万个人去探索,只要一个人成功,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原创。如果全世界都承认了,那他就是世界大师。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书法班开班

对于我们书法艺术来说,可能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强调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因为这种艺术,仅中国等少数国家才有。而汉字载体的特殊性,使它不能随便和其他艺术等量齐观。

但如果放大到整个视听艺术领域,我觉得就要敞开了去探索。因为那是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的领域。他们都在无限制地自由探索。中国艺术家不能,等于困住了中国艺术家的手脚,限制我们自己去发现、创造。所以不能认为只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一旦违反了传统就觉得不能够忍受。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限定在我们祖先、古人、外国人探索过的这个区域了,这对我们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不利。

荣宝斋在线:您在中外书法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开设国际书法班,去国外讲授书法,您曾说“让书法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生动名片”,这背后的思想您能谈下吗?

郑晓华:去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了展览和演讲,《光明日报》做了整版的刊登,我刚收到的《新华文摘》也把这篇文章收录了,这对我们书法界来说不太容易。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1995年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先生成为我国首批书法专业博士

近百年中国现代化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电脑普及,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文化史学观的角度来看,近百年文化近代化,汉字被误解,书法艺术始终被低估。现在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国力今非昔比。所以倡导文化自信,文化要“走出去”。中国最本土化的艺术——就是书法(其标准、形式和规则都是中国人创造制订的,是艺术的中国模式)。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给外国人看看它到底哪些东西是独特的。现在,对于过去我们认为最土的东西发现了它的价值,而且越来越把它作为我们自己真正的代表。要向全世界展示代表中国的东西,最好不要中西结合的,你学人家的,人家看来怎么也是二等货,怎么能代表中国呢?应该找完全中国本土的。

荣宝斋在线:书法艺术走出去的阻力是不是比较大?

郑晓华:西方国家大学没有书法专业。在西方字母文化里,书法只是一门技术,他们的书法家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手艺人,艺术学院没有这个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授。文化差异和隔阂,可能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2010年11月策划中韩名家书法邀请展,和韩国书法界耆宿赵守镐先生合影

现在,我们国家很重视国际交流。我们人大艺术学院在国际交流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且获得了很多方面的支持。我们学校有一个国际小学期,开了书法班,跟人大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生都可以选课,本校还承认学分。所以从01年开始今年已经办六届了,来自全世界的学生,抱着对中国文化兴趣来看一看,相当于我们开全世界的选修课。我们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有这么一门独特的艺术,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也了解中国艺术的魅力。

荣宝斋在线:您经常跟韩国、日本的同道交流,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郑晓华:我的感觉是,韩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影响很大,但是中国的文化传播过去后,他们也会根据本民族的习俗,发展出自己喜欢的趣味。整体来说,中国的书法比较注重法度,是高级的技术规范下的传统书写,日韩书法更注重比较强烈的个性色彩。在我们看来有的时候过于个性化,技术的元素被消解了。这个可能也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吧。我觉得中、日、韩书法风格的差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民族性。他们崇尚的是艺术对个人精神生活乃至于生命观的一种感悟,一种理解。在艺术上他们更多追求瞬间的宣泄,个人色彩强烈,必然导致风格不一样。咱们是注重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传承,所以精研技术,优游不迫。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2013年4月率团赴美国华盛顿举办“第二届中国书法赴美交流展”,作“多元文化中的中国书法”学术报告

二十年前中国大学的书法专业没有日本多。因为日本的小学有美术、音乐、书道三门选修课,因此日本的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书法教师,师范院校也有书道专业。此外,日本有正式职业的书法家、书法教师。我们现在开始中小学进课堂,这很有意义。

荣宝斋在线:书法这门艺术有其自身的魅力,谈一些你怎样看待市场在书法艺术传播与推广方面的一些作用?

郑晓华:就国际而言,目前中国书法在国际上谈不上市场,因为文化隔阂。如果将来国际上形成对中国书法的认知,不排除中国书法市场能够突破东亚圈,引起世界性的拍卖和收藏关注。

在国内,市场对于书法的影响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因为收藏会刺激创作。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收藏市场还是比较健康,特别是对于书法,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喜欢主流的、传统的以及格调高的。现代书法有它的学术意义,但是和中国国情还是有写距离。所以在九十年代流行了一阵子,但是市场份额占有量低。中国收藏市场基本还是以传统书法为主。

荣宝斋在线:荣宝斋顺应时代发展,新近上线了“荣宝斋在线”(www.rbz1672.com)网络平台,请问您能否也给我们提一些宝贵建议?

郑晓华:我也经常上网跟博友交流,微博上也会定期更新,也有微信,基本上还算是一个现代人。

荣宝斋基本上是做历代大师的,眼光很高。在选择书画家这方面,不应看什么头衔,应该看综合实力和成就,未来是否能代表这个时代,能否在历史上获得地位。我们也可以看看历史,比如看看代表民国时期的大书法家到底有哪些。我查了查,大部分都是在文化教育机构里,和学术研究有关联。有学术,在美术史上就立得住。当时有过什么头衔,或拿过什么奖的,一摞一摞的,历史大箩一筛,都不见踪影了。

荣宝斋在线:您能否给初学书法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郑晓华:我的意见就是循序渐进。传统的书法教学是由学习楷书入手,这是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楷书是封建社会官员入仕的一个条件,不会写楷书不能上奏折,必须会写馆阁小楷才能够进入科举,所以学楷就成为了一个学习书法的固定模式。然而历史上书写的发展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由浅入深,笔法也是由简单到复杂。只有遵循这个顺序练习,才是做出最正确的书法入门选择。类似于学音乐一开始就学交响乐,容易望而生畏,最后就把学习的热情给挫伤了。所以,书法教育应该改变观念,由浅入深,由简入难。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系列——郑晓华

手札

荣宝斋在线:很多人对艺术家的业余生活也很感兴趣。最后,您能否简单谈下您的其他爱好吗?

郑晓华:我的兴趣就是读书,阅读古文,所以别人看起来枯燥的历史书和古文字书,我却读的津津有味。在我看来,古文字语言有一种精炼的形式美,像古典音乐一样,非常精致,阅读起来很享受。其他的爱好,打打球,游泳。但是现在因为时间忙,不怎么坚持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6.79K
编辑: 薛天琪标签: 荣宝斋 郑晓华 书法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和为贵 海星之死
天津集中销毁各类毒品500余公斤毒品 2015中国国际电动车技术展在京举行
日元险成最差:“全球最差货币”是怎样炼成的? 全球金融界大裁员:技术革新成必然趋势?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